学校首页
第十二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第二届世界大学生水下机器人大赛在我校同步启幕
作者
朱虹 田文佳 蓝妙蕊
摄影
王一勇
来源
校团委 国际处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3-08-14

分享

船模竞速、智能航行、对岸火力支援……海的一边,一艘艘小船在速度与激情中过关斩将;

矿石采集、饲料投放、船体维修……海的另一边,水下机器人在模拟场景中精准作业。

8月12日,第十二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第二届世界大学生水下机器人大赛(WUURC 2023)在我校同步启幕。

双赛互映,精彩纷呈。我国海洋装备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球9个国家的3000余名师生在新灵感与新思想的碰撞中,感受海洋科技创新的蓬勃力量。

国际+顶级,两项赛事同步启幕

开幕式上,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大赛组委会主任李长印,我校校长姚郁,工信部装备工业二司船舶处处长刘啸波,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大赛组委会副主任李国安,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员会书记徐长勇,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张晓燕,船舶设计大师、大赛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杨葆和,俄罗斯驻哈尔滨总领馆总领事谢尔盖·林尼克,香港海事科技学会理事长陈伟生,海军工程大学兵器工程学院院长石章松出席开幕式,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秘书长王俊利主持开幕式。

姚郁致欢迎辞。他表示,第十二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是海洋装备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竞赛,第二届世界大学生水下机器人大赛作为中俄数字高峰论坛系列活动之一,致力于构建中外青年学子在水下机器人创新领域交流的平台,希望参赛师生通过两个大赛的深入交流,激荡思想火花,让新灵感、新技术交互碰撞,为海洋科技发展带来更多创新思想和更高质量的参赛作品。

今年恰逢我校建校70周年,姚郁表示,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形成了“敢为必成、开放合作”的创新创业文化,学校将进一步推动无人智能与“三海一核”学科特色深度融合,推进与国际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力争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也致力于为广大关心海洋、有志于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建功立业的青年学子,搭建开放、创新、共赢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交流平台,共同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国安在致辞中表示,大赛秉承崇尚科学、实践求知、锐意创新、面向海洋、服务国防的宗旨,致力于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海洋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开拓创新、刻苦钻研的精神,在促进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届大赛的参赛单位、作品和人员数量均创造历届新高,同时,本届大赛首次与世界大学生水下机器人大赛同期举办,是大赛国际化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当前海洋强国的建设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希望各位航海领域的青年学子把握住这次难得的机会,与专家学者充分交流、讨论、学习,在赛场上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勇夺桂冠。

谢尔盖·林尼克代表俄罗斯联邦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对大赛开幕表示祝贺,俄罗斯、中国科学技术合作积极发展,哈尔滨工程大学与俄罗斯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深度交流合作,建立起中国-俄罗斯极地技术与装备联合实验室、中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等一批高水平海洋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希望通过本次大赛更好地推动中俄两国科技教育合作不断发展。

徐长勇在致辞中说,此次两场大赛将激发广大学子挺进深蓝、探索深海的科研欲望,为海洋强国、科技强国建设培养储备更多的青年科研力量。团省委将持续强化政策保障,让广大龙江青年敢于创新、富于创意、乐于创造、勇于创业,为建设创新龙江赋予青春动能;将持续强化平台保障,努力打造教育、实习、培育三大基地,帮助青年在创新创意创造创业领域展示青春风采;将持续强化服务保障,纵深实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在教育、就业、居住、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促进全国各地优秀青年与我省城市之间的双向奔赴。

张晓燕在致辞中表示,省科协将以本届赛事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协同合作,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积极支持所属省级学会、高校科协、企业科协等组织发挥龙江的地缘优势,积极搭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深入开展国际科技交流活动,不断促进国际科技合作,持续加强同境外科技团体和科技工作者的友好往来,共同推动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的繁荣。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李长印宣布大赛开幕。

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

促进学生基础学术与实践能力同步提升

在全国海洋航行器大赛现场B组(水面组)的赛场上,一艘无人艇以定速稳步航行,而驾驶者正在距离现场2000多公里的湖南长沙控制该无人艇。

团队负责人来自我校船舶工程学院的李翱介绍,这艘 5G智能巡检无人艇具有远程操控、定向定速航行、一键返航三项功能。从构想到完成初代样机的制作,团队用时半年。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工程人,李翱已取得硕博连读的资格,即将升为博一,他表示,正是创新实践的经历扩展了他的知识面,“我原本只擅长机器人的电控,但在实践中接触到了电子电路设计、运动控制、设备结构设计等专业知识,这让我意识到新一代船海人应该首先扎实理论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在擅长几个领域的同时,再接触更多的领域,努力做一个‘梯形人才’。”

获得海洋航行器A类国家级特等奖的团队负责人,来自我校联合学院的曹元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本次参赛的作品是一种应用于极地船舶破冰的一种新型的方式,与传统船舶的撞击破冰以及挤压破冰相比,这种方式更加灵活,以及更加节能环保,未来我们还可以将这种技术应用于海警,海军船的水炮的研制。”

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是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内层次最高、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竞赛,代表了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内大学生创新竞赛的最高水平。

大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组织、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员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支持,我校承办。

本届大赛共吸引了30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2千多支队伍参赛,覆盖学生超万人。大赛围绕创新、创意及创业、设计与制作、智慧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名船名舰模型仿真制作、船模竞速、帆船模型竞速、海洋知识竞赛七大类比赛项目展开角逐。

本次大赛突出行业特色,首次设置创意创新创业赛道,整合智能感知与导航赛道,着重强调基础学术能力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展现学生创意创新创业创造能力。

大赛同期举办船舶与海洋工程女科学家论坛,25位科学家齐聚学校开展座谈,深入挖掘女性科技人才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特质和价值。

世界水下机器人大赛

让9国青年携手逐梦深蓝

image.png

在第二届世界水下机器人大赛ROV赛道,“驾驶员”们通过手中的操作盘,控制水下机器人完成一系列的水下综合作业,包括寻找海产养殖区、投放饲料、船体检修、采集矿石、精准作业、海底探测等。

上海交通大学“‘交’龙出海”队参赛队员朱近知说,“准备比赛的过程,我的系统思考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参加此次国际大赛,有机会与各国参赛队员学习交流,既增进了对海洋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科创能力,是一次受益良多的科技创新之旅。”

世界大学生水下机器人大赛致力于构建中外青年学子在水下机器人创新领域交流的平台。自2022年8月首次举办以来,成功开创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新领域、新赛道,进一步激发了世界青年学生的创新热情,促进了水下机器人领域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

本届大赛汇聚了来自中国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俄罗斯鲍曼理工大学、西伯利亚联邦大学、远东联邦大学、涅维尔斯基国立海事大学、泰国玛希隆大学等国内外28所院校、机构的97支队伍,在自主式水下机器人(AUV)、遥控水下机器人(ROV)、创意概念等三个赛道进行竞技,参赛队员国别达到9个,总人数突破700人次。

比赛期间,还开展了中俄机器人科技创新、中韩机器人技术交流活动,参赛师生与国际高水平专家面对面学习交流,互学互鉴。

大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俄罗斯马林内特行业协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组织联合主办。

闭幕式暨颁奖典礼

圆满落下帷幕

经过两天激烈的角逐,在第十二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与第二届世界大学生水下机器人大赛两项比赛中,我校共获10个特等奖,14个一等奖和18个二等奖。

大赛闭幕式暨颁奖典礼于8月13日举行,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秘书长、大赛组委会委员王俊利宣读奖励决定,播放获奖名单。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大赛组委会副主任李国安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赛事集中体现了参赛选手的创新、创意、创业和创造能力,同时,也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使选手们有机会与各国的参赛队员进行交流,开拓国际视野。他代表组委会的专家对参赛选手提出了三点建议:选题要结合自身专业,突出专业性、创新性,关注自身行业的发展;在参赛过程中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逻辑性;要加强参赛设备的可靠性,进行模块化的设计。也希望参赛选手以参与本次大赛的收获为起点,继续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继续发扬开拓创新、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团结协作的精神,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image.png

编辑:蓝妙蕊  审核:金声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