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哈船院的筹建
作者
李宏 叶晓丽
来源
哈军工纪念馆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1-06-25

分享

哈军工主体南迁后,坚守原址办学的哈船院在困境中崛起,走出一条自立自强的特色发展之路。学院紧扣国家国防建设与船舶工业发展需求,依靠自身优势,坚守为船为海为国防的使命定位。经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学院缔造了国内一流的船海学科,创造了一大批高端科研成果,培养了一大批船海领域的精英人才,积蓄了“向海图强”“谋海济国”的学科、科研、育人实力。

从1970年到1975年学院正式定名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这其中的艰辛与波折是今天的人们很难想像的,但对那些与学院一同走过那个时期的人们来说则是永远难忘的,——那是一段不畏艰难、在困境中崛起的历史,是值得后人感念的历史。

1970年11月,“船舶工程学院筹建处”成立,临时办公地点设在哈尔滨文庙街。海军对学院的发展方向、武备专业的重点、舰炮专业及一些配套专业的发展都做了具体指示。学院筹建草案明确提出了学院的基本任务是“为国防建设服务,为海军建设服务,为造船工业服务。”这一时期学院的建院与搬迁准备工作在同步进行,计划1971年上半年完成搬迁工作,1972年全面招生,1973年开始为海军、科研部门、造船工业战线输送第一批毕业学员。

但由于种种原因,院址迟迟不定,这给领导关系、人员思想以及教学、科研、生产等方面都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当时学院的筹建工作面临着“一个薄弱,五个不定”的状态,即“基础薄弱,班子不定、院址不定、体制不定、编制不定,影响到人心不定。”当时,由于办学最基本的条件——校址都不能确定,学院建设便无从进行,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为此,学院多次向六机部报告学院筹建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请求尽早解决院址问题。在这种等待、徘徊的状态下,时间到了1971年,诸多问题还是没有眉目。这一年10月,林毅同志来哈负责学院工作,针对当时情况,他果断提出:立足原地办学,着眼明年招生。要求做到“四定”:即定人头、定任务、定计划、定教材,作好招生准备工作。为加速筹建工作,学院再度向六机部汇报学院院址等问题并强调:如果不能批准,请考虑学院办与不办的问题,现在的状态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很快六机部下发了关于学院规模、专业设置的文件:船舶工程学院在专业设置和规模上应重点培养海军武备、核动力潜艇,兼顾培养船、机、电、水声等方面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技术人员,设置21个专业和2个研究室。

随后,六机部领导对办学选址定点、领导班子、学院归属等问题做了具体指示,建议利用原哈军工校舍就地办学。1972年2月,学院成立了首届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这一年7月1日学院首届开学典礼隆重举行。至此,这所筹建状态中的学院以在军工原址招生开课为标志,表明其建设已进入一个新阶段,但存在的问题仍未彻底解决,上级未对学院的去留做出最终批示。

就这样在筹建状态下,学院经过5年的发展也已初具规模。到1975年教工队伍已发展到1723人,招收了三期学员,在校生达到589人。

这一年,六机部以正式文件通知:“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精神,经与黑龙江省商议,一致同意你院校名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实行黑龙江省和六机部双重领导,以省为主。”并要求学院为发展我国造船工业和建设强大的海军作出新的贡献。学院设置6个系:一系——舰船工程系,二系——导弹工程系,三系——船舶动力系,四系——自动控制系,五系——原电子工程系改为水声工程系,六系——电子系(1976年9月改称计算机科学系)。

这一年,筹建领导小组终于完成使命,标志着学院筹建工作基本结束,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诞生。

1982年,六机部撤销,哈船院归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领导。1983年,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聂荣臻为学院题写院名“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在当时异常困难的条件下,学院党的核心小组及时抓住在全国有部分高校开始恢复招生的契机,果断地作出了“立足就地办学、当年开始招生”的决策,迈出了船院办学的第一步。着手招生,就紧紧抓住了学校工作的“牛鼻子”,抓住了启动学校中心工作的关键所在;而且通过开始招生,在教学工作这一中心工作的运转下,必然带动起其它方面的工作,从而促进学校整体筹建工作的步伐加快,以至为日后跨入全国重点院校行列奠定了重要基础。

回首那段激情洋溢而又充满着艰难坎坷的岁月,你会发现,唯有忠于国家所托付的使命与责任的人,才能在那样的艰难岁月里,在捉襟见肘的条件下,依然坚守岗位和阵地,依然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不计辛苦,不图报酬,全力把科教事业推到新的高度。这忠诚的传承,不但让哈船院度过了难关,也让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岁月,学校一定能克服各种困难,扬帆远航,直达海洋梦与强国梦的彼岸。

参考王春晖编著的《漫游中国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忠诚的印迹》

编辑:刘涛  审核:刘涛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