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镜头故事】英才须怀报国志 不负春风化雨情
作者
程慧、刘蕴喆
来源
新闻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9-04-28

分享

旖旎多姿的杏林环绕着长廊,偌大的树冠,蜿蜒的虬枝,洒洒落落地伸展着,微风托起朵朵杏花在空中纷飞曼舞让人沉醉其中…… 在校园的杏花长廊,接连几日,杏花次第开放,让游人兴致盎然。今年,我校的师生还手绘了一幅赏花地图,师生们可以按图赏花,更有“杏林育才”的深度好文与你分享。

“杏园寻踪”赏花地图

有一张老照片在工程大学校园里广为流传,1982年的春天,中国工程院杨士莪院士、学校终身荣誉教授戴遗山先生、船舶力学专业首批硕士研究生导师李维扬教授与中青年教师在杏树林中眺望远方,教师们脸上充满“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希望与坚定。自古杏树与教师就有着不解之缘,《庄子·渔父篇》记载“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相传孔子当年坐在杏坛上弦歌讲学、教弟子读书。坛前有4棵杏树,谓之杏坛。孔子作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教育家,开启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时代,他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精神血脉,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五千年传承经天纬地,薪火相传源远流长,杏树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果树之一,见证了中华大地的沧桑变化,也见证了这个民族孕育的一代又一代名师大家,他们所倡导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民者国之本也”的人民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是发自内心的对祖国的认同、对人民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体现了大爱大德大情怀,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他们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昌盛,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源泉。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哈军工”建校之初,按照苏联首席顾问奥列霍夫的意见,把学校建成了一个园林式的校园,多种花草树木,给教学与生活创造一个优雅、清新、安静、舒适的良好环境,并保留了东北方向仅有的宫殿式建筑——文庙(孔子庙)。从此,校园内就有了老一辈无产阶级创业者们种下的几百株杏树,这也把为党为国育英才的崇高追求深深植根于一代又一代的教师心中。

1955年召开的第二届教学方法研讨会

1954年,学院从全国各地选调了一批知名专家、教授到校工作。在1955年召开的第二届教学方法研讨会上,学院通过了《在讲课中贯彻政治思想性》等10个决议,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教书教人”的要求,即教师不仅要向学院传授科学技术知识,还要培养学员的革命品质;不仅在课堂上传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还要在实践中成为学员的表率。广大教员们也切实把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体落实到了全心全意为学员服务上,只要有利于学员学习的事,再辛苦、再琐碎的也愿意做,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和各项活动,对学员进行养成教育,树立教师对学员全面负责的观念。

罗时钧给学员答疑

《哈尔滨工程大学50年通鉴》记载,在这一时期的教学过程中,涌现出很多在“教书教人”上的教师典型:有注意用自然科学原理证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员在学习自然科学时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数学教授孙本网和物理教授朱起鹤;有以自己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影响学员、培养学员老老实实、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的数学教授罗时钧;有白天给学员上课、晚上找学员谈心的青年教师戴遗山;有善于引导学员正确思维、纠正学员错误观点的青年物理教师邓飞帆;有经常向学员介绍祖国丰富自然资源和历史上伟大科学家,以培养学员爱国主义思想的青年化学教师韩奕容……

右一:顾懋祥

还有许多教师帮助学员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信心,耐心地进行辅导答疑,有的辅导学员忘记吃饭,有的带病坚持工作,给学员树立了献身国防、公而忘私的良好形象。六十载砥砺奋进岁月燃情,学校作为哈军工的继承者之一,从“哈军工”、“哈船院”到“哈工程”,一代又一代的教师们用实际行动将“教书教人”这一教育理念传承至今,使之成为学校历久弥新的优良传统。

邓三瑞

戴遗山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在学校六十余载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以“一中、二主、三严”为主要内容的办学理念,还是在教育教学上体现为以“教书教人”为基本原则的育人理念,无论是在学科建设上体现为以“尖端集中、常规分散”为核心的学科特色理念,还是在办学风气上体现为以“严谨、严密、严格”为基本要求的“三严”作风,广大教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传承哈军工“国家利益至上”的精神,将“忠诚”这个不散的“魂”,凝炼成“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大学精神。传承哈军工“尖端集中、常规分散”的学科发展理念,深刻理解“尖端”与“集中”的办学内涵,凝练出“三海一核”特色办学方略。传承哈军工“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定位,把“红透专深”落实为政治可靠、业务过硬,打造形成了“可靠顶用”的人才培养品牌。当年军工圣殿,今日精英摇篮,在这个伴着军号声起床、在杏花雨中读书的校园里,孕育出200多位国家的领导者、部长、省长和将军,43位院士,27位“两弹一星”元勋,一大批高级专家,一大批填补空白的科研成果。

杨士莪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学校的广大教师们承担起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自觉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上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远离海洋的校园里有一群有大思想、大眼界、大胸怀、大情感的科学家们,被誉为呼兰河边的“鲁滨逊”的顾懋祥、中国潜艇设计先行者的邓三瑞、船舶水动力学大师戴遗山、水声工程奠基人杨士莪、“治水”院士徐玉如、打造水下“千里眼”“顺风耳”的十九大代表杨德森……

杨德森

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向海图强,默默地为昌盛海运、富饶海疆、强大海防奉献自己的青春。同时也涌现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师德师风先进集体”“全国三八红旗手”“省劳动模范”“省五一劳动奖”“十大龙江最美人物”“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龙江最美教师”等一批“杏坛”先进人物,在科教的世界里,在为船为海为国防的求索中,争当御海凌风的先锋!

 

满阶芳草绿,一片杏花香。在新时代的春天里,工程大学的杏花定会开得更加绚烂,工程大学的全体教师也定会以更昂扬的姿态,肩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光荣使命!

撰 文:程慧

制图设计:刘蕴喆、李秋颉、佟斯靓

摄 影:睿智、王昱帆、李怡霖、董良辰

部分文字来源:ZAKER哈尔滨

编辑:刘蕴喆  审核:刘蕴喆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