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播撒科学种子的干事人
——记我校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刘志海教授
作者
记者 胡莹洁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7-10-12

分享


以7个国字号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标志,我校实验教学能力与水平居于国内高校前列。一支由380余人组成的实验教师队伍是支撑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重要力量。理学院教授、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刘志海,正是这支队伍中的年轻骨干、优秀代表。他所带领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在课程体系建设、自研仪器、学生创新以及科学普及等方面一直做得有声有色。

学生眼中的他,学识丰富、思维活跃,能将艰深的物理知识讲得生动有趣;团队成员眼中的他,认真负责、以身作则,带领队伍不断磨砺教学科研能力;同行眼中的他,敢想敢闯、思维活跃,创新训练模式新颖独到,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而他的自我评价,就是一个想多做些事的科研工作者,希望在教学、科研和科普工作中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以实验教学传递科研思想

2006年,师从苑立波教授的刘志海在即将博士毕业之时,因“创新点子多,科研基础好”被时任理学院院长的导师直接任命去创建演示实验室。已离开实验工作4年、一心想做科研工作的他,不得不推迟博士毕业时间,重新回归实验教学的岗位。

多年后,当刘志海在科研和实验教学都取得骄人成绩时,他已然意识到,科研和实验教学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两样事物,只有从事过科研工作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做实验教学工作。因为实验教师不单单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实验,更重要的是传递实验背后的东西。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什么物理理论?换言之,实验教师要传递的是物理学的思维方式,教学生如何通过实验来进行科学研究。这些“实验背后的东西”,这种科研的思维方式,刘志海认为,只有做过科研的老师才有更深的体悟,也才能在实验教学中将之传递给学生。

“科研是可以反哺教学的。”这是刘志海从导师苑立波教授那儿继承的好习惯:将科研成果不断变成教学仪器设备,补充进专业实验室,用在实验教学上,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科研融合”。他所在的团队研究开发了微重力实验落塔、光的力学效应实验仪、新型液体粘滞系数测量仪、SPR实验系统、光通信实验系统等十余种新型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并在国内仪器评比中多次获得重要奖项。他们所研发的光纤类教学仪器被20多个省的80多个高校所选用,其中包括香港的高校。

刘志海坦言,对于实验教师来说,要兼顾科研和教学的确有很大压力。“教学任务很重,要全心全意上好课,可能就很难抽出时间再专心科研。”然而,刘志海却克服了这一大困难,做到了教学和科研齐头并进,两处开花。能承受住压力做出成绩,他凭的全是一股信念——“我希望可以多做事,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我都想多做些有益的事。”

“一定要多做事,而且要做别人做不了的事。”他常常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他的教学团队。他不但鼓励团队教师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还鼓励实验教学多做教学研究。“教学研究也是科学研究,一篇优秀的教改论文,价值不亚于一篇SCI。”在他的高标准、严要求下,团队成员在教学建设过程中,科研和教学水平都获得了很大提升。

从实验内涵出发培养创新力

想在实验教学中多做事,刘志海自然不满足于只是按部就班地讲几个实验。相反,他不断琢磨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思考如何培养具备综合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如今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课程体系由三个平台组成:“好奇心唤醒平台”,通过演示实验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科学素质养成平台”,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养成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平台”,让学生应用所学,自己动手设计物理仪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好奇心唤醒以后,他们的想法可以非常天马行空,做出来的作品常常会让我们老师都感到惊讶,他们的创新能力有时能超乎我们想象。”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新能力,刘志海还与校团委合作,将学生提交的优秀实验报告直接纳入科技立项,并设立“哈尔滨工程大学物理仪器创新设计大赛”。目前已连续试行4年,每年资助不少于100个学生团队参与科技立项,大赛共产生300余件优秀作品。其中部分优秀作品,经过进一步的包装、转化,被充实到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和刘志海的科普讲座当中,甚至成为学生创业的产品。

就这样,这套课程体系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课内和课外、创新和创业、大学生教育和科普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闭环反馈机制。从课堂上出发,再回到课堂,将教学环节、实践环节、社会活动、创业活动全都联系在一起。

然而,刘志海仍不满足,他还想做更多的事,比如如何构筑新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刘志海会有这个念头,是源于一个问题。当时任副校长的杨冶有一次在理学院问了老师们一个问题:“实验的内涵是什么?”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当时却把大家问住了。这个问题就此萦绕在刘志海心头良久,他足足思考了一年时间,终于从卡文迪许实验室第一任主任麦克斯韦创办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物理实验课的经历中找到了答案:实验的内涵就是认识世界、掌握规律。物理实验教学是完全独立于理论教学之外,不是以公式,而是以实验的角度来解释和研究物理学问题。因此,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探索物理世界,认识物理世界的基本规律,传递科学思想。

为此,刘志海试图打破原有的物理实验教学框架,从“认识物理量的本质”入手,对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内容和实验方式进行重构,使物理实验教学重归麦克斯韦所说的“测量物理量并找出规律”这一最本质、最朴实的愿景。他希望可以由此创建国内一流的、体现研究型大学的物理实验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支撑平台,培养具备科研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以科普辐射科学素质教育

在刘志海负责创新中心时,他就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对物理没有发自内心的兴趣,最擅长就是做题,自主学习意愿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刘志海一直希望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很快,他找到了一个改变的契机。2011年,校团委组织科创沙龙100期,邀请刘志海为新入学的大学生做物理知识讲座。讲座结束后反响非常好,同学们纷纷表示,大学物理原来这么有趣,学习热情异常高涨。讲座的成功让刘志海看到了改变的可能,他决定开展“假日科学广场”,唤醒更多学生的好奇心,让科学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天地。“我们的科普活动面向中学生、小学生,甚至学前儿童,要让他们觉得科学很有意思,愿意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自开展以来,“假日科学广场”举办科普讲座300多次,接待大、中、小学生等社会各界人士参观24000余人,被认定为“黑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

除了受学生和家长青睐外,“假日科学广场”也深受中学老师欢迎。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和哈尔滨师范大学将其纳入“国培计划”,黑龙江省科协、黑龙江省科技馆也邀请刘志海做“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的专家。在刘志海讲授科普的实验室桌子上,有好几本签名簿,上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老师的签名,近至辽宁吉林,远至青海广西。“老师们要将物理课讲得简单有趣,这样学生才能有兴趣。”

科普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长时间的付出和坚持。作为公益活动,“假日科学广场”得以持续下来,完全依靠的是刘志海的不断付出。然而个人精力是有限的,尤其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的精力。当科普工作的展开难免影响到他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时,刘志海也不由起了退却之心。2014年,在科普工作如火如荼之时,想专心科研的刘志海却暂停了脚步,去国外学习了一年。在这一年,他遇到了一件影响他甚深的事情。与刘志海合作的一个国际合作项目负责人野中宏二教授请辞,来与他告别。交谈中,刘志海了解到,野中教授辞去了他在国外大学的终身教职,去日本高知县少年科技馆当馆长。放弃国外的高薪厚禄,去担任一个地方上的小小科技馆馆长,刘志海十分不解野中教授这一决定。野中教授解释说,“我认为,对国家和民族来说,教育一个孩子、从小培养他的科学观比教育大学生更重要。”那一刻,刘志海深受触动,他意识到,他也要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做些事,而科普正是他能为社会贡献力量的事情。“让孩子从小热爱科学,也算是我对全民科学素质养成的一点儿贡献。”于是,回国后,刘志海毅然重新开始了他的“假日科学广场”。

受刘志海影响,他的很多学生也对科普产生了兴趣,甚至做相关的创业活动。他教导的一名本科生吴鹏在校创立了“哈尔滨博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发销售与科普相关的教学仪器设备,毕业后从事的也是与科普有关的工作。科学普及的种子就这样渐渐被撒出去,终有遍地开花结果的一天。

近日校长姚郁在本科生审核评估调研走访各院系时,参观了刘志海的演示实验室和“假日科学广场”的课堂,给予了很高评价。姚郁表示,服务社会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科普活动既服务了社会,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也带动了教学改革和学生创新创业,值得坚持下去。姚校长还给出了建议:扩大规模,将其产业化。获得来自学校的认可,刘志海推广科普工作的信心更加坚定,“还是要坚持,要多做事。”他要继续发挥专业和学识,将科技成果和科学思想融入到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的行动中。

编辑:B_xueying  审核:小飞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