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党的故事我来讲】不一样的光——军工人眼中的爱国精神
作者
尧仕杰
来源
新闻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1-07-01

分享

刚入学的一个下午,跟着人群走过那个叫做“受命”的群雕,跨过纪念馆的大门,进入序厅。只见正前方挂着一幅硕大的油画,画上有一位站着汇报工作的将军,他的眼里散发出一股不一样的光亮,我透过人群仔细看,却依旧不明白那种光亮的来源。后来我成为那个纪念馆的讲解员,并且在建党百年的征途中再一次看到了那种光亮,才渐渐明白那种光亮的来源。

走过纪念馆的序厅,在转角处有着另一幅油画,那是发生在1955年的一段经典谈话,当时被美国海军次长誉为“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的钱学森在经历一番艰难险阻之后,顺利回国,来到哈尔滨考察。陈赓院长问他:“我们中国人能不能拥有自己的导弹。”他肯定地说“外国人能干的事情,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随后,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并担任首任院长。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让中国人真正站立在世界的舞台。

这样一个人,在美国享有崇高的地位,却回国隐姓埋名,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在他的心中一直有一个顽强的愿望。那就是,尽管自己过着那种苦行僧般的生活,但是却要让每一份积累下来的知识最后完成让中国的声音能够在国际落地,让国家的实力不断强大,让伟大的华夏民族再一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于钱学森,爱国就是让中国人不再任人欺辱。

顺着纪念馆的转角往前走,在一个小房子前有着几张毕业照,其中有一位颇有些俊俏的男子,他的事迹让我难以忘怀,在扫盲运动中,他被部队保送至哈军工读书,这对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来说可谓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他对所补习的高中数理化课程一窍不通,多次面临被退学的危险,他自己有时也想过放弃。但是在陈赓院长的鼓励下,他以“人在阵地在”的劲头攻文化堡垒。 终于在第四学期考试所有功课都得了满分。苏联顾问也对他竖起大拇指,说:“在他的身上,我终于明白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怎么打胜仗的呢。”他后来留学苏联,获得副博士学位,任工程兵指挥学院院长,为我国的工程兵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个人就是谭国玉,我校“谭国玉奖学金”就是以他命名的。对他而言,爱国就是祖国哪里需要他,他就前往哪里,时刻准备着,为祖国奋斗终生。对他们来说,也许那种情感我们这一代人不一定能理解,但他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便已经如血液一般成为他最真切的本能。

参观完纪念馆,我看着面前有些陈旧的21a,不禁有些恍惚。68年前的中南海,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一众国家主要领导予以他一项艰巨的任务——筹建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任务艰巨,这是一场“硬仗”。因为对于那个年代的中国来说,筹建这样一所高等军事院校,需要多少人不知道,需要多少钱不知道,怎样发展不知道,如何规划也不知道。但是仅仅一年,他便在零基础上创建了哈军工。十年呕心沥血使哈军工一跃成为全国一流大学,为祖国的国防强大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就是我们敬爱的陈赓院长,哈军工的创始人和第一任院长。对他而言,爱国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是爱着、守着、望着,就是无论我遭受怎么样的不如意和辛酸,我绝不撒手远离。

在纪录片《哈军工》中,我又看到了无数那种饱含沧桑,却又散发出一种不一样光的眼睛。后来我才明白,这个是那一代的眼睛,他们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把自己深深嵌入到这个国家成长的年轮里。

步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国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冠疫情、中美贸易战等一系列事件使我们意识到当今的中国还不够强大,许多国家仍然对我们抱有轻视之心,在他们眼中那个任人欺辱的“东亚病夫”依然存在,但值得庆幸的是尽管时代变迁,那种不一样的光亮依旧在工程人眼眸中闪耀。新冠疫情中,一批批工程学子积极投身抗疫志愿活动,成为这个时代最美的中国青年。今年4月1日,“悟空”号全海深AUV在西太平洋公海区域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709米,创造了我国无人无缆潜水器AUV下潜深度的新纪录,这也是AUV潜深的世界第二深度。但谁又能想到这次海试试验的背后,是整个科研团队整整37天承受狂风巨浪、顶着炎炎烈日艰苦奋斗的结果。时代在发展,中国在前行,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无数爱国青年奋斗的身影。我们今天为何要爱国,因为这是我们对上一辈人付出的最好回报,也是他们给予我们的国民担当。

我们今天说“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何尝不是让我们在百年党史的长河中与一个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跨越时空的界限来一场中国青年的对话,他们说“我们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让中国真正站起来,没能给我们一个真正强大的种花家。”我们说“如果没有你们,就没有现在的中国,复兴中华这根接力棒,你们就放心的交给我们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那个汇聚无数爱国力量的东方雄狮终将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而这也是我们工程船海人不断前行的方向!”

编辑:朱虹  审核:朱虹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