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党的故事我来讲】我的家乡
作者
陈骋
来源
新闻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1-06-30

分享

我的家乡张家港,是位于长江南岸的一个现代化滨江小城,在全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先后获得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生态文明城市”等荣誉,综合实力长年盘踞全国百强县三甲。甚至连苏教版的初中政治教材上描述国家发展的章节里,都刊有一张张家港的图片作为典例。

然而听我爸爸讲,在他小时候,张家港市——当时的“沙洲县”,还是贫穷落后的农村:每天上学回来都得和大人一起干农活;大多数时候,饭也不能放开肚皮吃;衣服大多穿哥哥或是表哥堂哥的旧衣服——缝缝补补是再正常不过的;一双棉鞋从入冬开始一直穿到开春——手工纳的布鞋底几乎要磨烂;过年的时候拿到一个苹果,高兴半天到处炫耀还舍不得吃------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家才实现了吃饱穿暖,经济慢慢好转起来。而实现飞跃的,则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张家港市出现了一位杰出的领导——秦振华之后。这个名字可能我们这代人比较陌生,但我的爷爷、父辈们,提起来都是感佩不已。而我则是有幸聆听了其本人的一场报告,对其作为有了些许了解:

1978年,秦振华被县委任命为杨舍镇党委书记。当时的杨舍镇虽说是县委县政府的所在地,但镇区面积狭小,房屋破旧,环境脏乱,镇办企业几乎是空白,在苏州六个县城镇中排名倒数第一。也就在这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他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率先大办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外贸业,着力加强环境和民生的改善。杨舍镇荣获全省第一个文明卫生镇。在全国百强镇的评比中,排名第七位。在苏州市委表彰的八颗星典型中,杨舍镇名列首位。当年,苏州市委发文,号召“南学盛泽,北学杨舍”。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56岁的秦振华接任张家港市委书记。在上任后召开的第一次市委常委会议上,就响亮提出了两句话:一句话是“三超一争”:工业经济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市建设超昆山,各项工作争第一。另一句话是“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16字“张家港精神”。

“三超一争”的提出,把他自己领导班子推上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境地,。他带领市委工作班子和全市人民,艰苦奋斗,弘扬创业者,支持改革者,鞭挞空谈者,惩处腐败者,大胆激励开拓者,打响了三个硬仗:

第一个硬仗,拼抢地方沿江码头和国家级保税区建设。从一片芦苇滩上,160天建成当时长江流域最大的万吨化工码头,9个月,保税区基本建成,当年年底封关运行,当年拆迁户也都欢天喜地住进了新房。创造了让人惊叹的“张家港速度”。

第二个硬仗,全力实施港口工业城市发展战略。全市上下拧成一股劲,铺天盖地招商引资,韩国浦项、美国陶氏等,一批世界500强和跨国大公司落户张家港。与此同时,我们还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沙钢、澳洋等40多家省级集团企业开始茁壮成长起来。到1994年底,张家港在经济总量、税收入库、外贸出口、外资引进等方面均在苏州各县市中领先,在全国取得了很多第一,成功实现了“三超一争”的奋斗目标。

第三个硬仗,率先提出实现城乡一体化。提出了“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港口国际化”。在1993年起就实行了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响亮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在秦振华的带领下,张家港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成为全国闻名的典范,一度在全国掀起了学习“张家港精神”的热潮。张家港精神经过历届领导班子和全市干部群众的大力弘扬和身体力行,已成为张家港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成为推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宝贵“市魂”。

一个人改变一座城可能是一句戏言,但张家港从穷困落后的农村飞速发展成现代化的文明城市,离不开以秦振华为首的一群共产党人的带领,离不开历届市委班子的大力弘扬和身体力行,当然更离不开的是--党中央发起的阵阵政策东风。

现在的我当然不再体会到、甚至难以想象出爷爷、父辈们的艰辛,而我的爷爷--一个70多年的老党员,话语间也时而会流露出感慨:从来没想到过日子会有这么好——

嗯,这就是我的家乡,一想起就幸福满满的地方。

编辑:李孝龙  审核:朱虹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