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浅谈大学生熬夜现象
作者
张一冉
来源
工学网制作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6-11-21

分享

夜已深,突然的断电使寝室陷入了一片黑暗,几乎没有给出让人反应的时间,就能听到隔壁和对面寝室里的长吁短叹“又熄灯了”、“已经百分之九十九了,差一点儿就加载出来了”、“阿姨啊,你为何每次熄灯都这么准时”……

熄灯断电,这个带有浓郁的军工色彩的传统管理制度在今天依旧活跃在我们的大学生活中,给同学们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从军训时的不习惯、不便利,到后来备足了一系列“断电必备神器”时的淡定自如,我们常笑称,熄了灯就是一个开幕的仪式,代表着寝室里“夜生活”的正式开始。晚睡、熬夜,似乎并没有因为熄灯断电而有太多的改善。那么,我们不禁好奇,这个出发点是为了使同学们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的制度,到底在今天的校园生活中有何实际意义?又是否需要根据时代与社会的变化速度做出相应与时俱进的改变?怎样让熄灯断电制度的正功能发挥出来?

其实在我看来,要探究熄灯断电制度的实际效用,离不开对它的目标群体——大学生的作息情况分析。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几点上床?每天应该保证多少小时的睡眠?几点睡觉才算熬夜?这些观念和意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在不同群体和代际中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在父母看来,10点就是上床睡觉的时间了,10点40分熄灯时早就应该进入了梦乡,哪里还能磨磨蹭蹭的没有洗漱,抱着手机不撒手呢?然而,根据华南师范大学编辑出版系10级师生曾在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进行的一项“大学生熬夜现象”的调查显示,对于大学生们来说,普遍认为12点之后入睡才能称得上是熬夜,11点至12点之间入睡是正常的作息情况,10点钟就可以算得上早睡了。那么不难看出,这种横亘在两代人之间,抑或是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熬夜行为的认知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的是制度与需求之间的不对等、应然与实然之间的鸿沟。也许,要使熄灯断电制度真正在同学们的生活中起到督促同学们养成良好健康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的正向功能,而不是仅仅成为一种形式强制且作用力不强的“摆设”,需要的是从实际出发制定制度,在时间点的把握和熄灯断电的方式上“因地制宜”。从适应同学们的作息习惯开始,慢慢帮助同学们将熄灯断定的时间与入睡时间同步联系起来,根据具体的反馈做着合乎生活习惯的调整,才能最终帮助同学们培养出良好的的作息时间。

另一方面,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需要注意的是,要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奏,哪有那么多不得不在黑夜中依靠羸弱的灯光才能完成的大事业呢?对于那些天天喊忙的人来说,我们经常戏谑的一句话就是,“你再忙有国家领导人忙么”。人民日报微信平台曾经做出一份时间表展示习近平总书记一天的日程安排,即使忙碌如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4日G20杭州峰会开幕当天,也将自己满满的工作结束于晚上10点36分,并未用“通宵达旦”的状态,去代表中国展示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自信与担当。套用一句他告诫年轻人的话“年轻人不要老熬夜”,尽管我们要坚持的是干工作要坚持“案无积卷,事不过夜”的原则和态度,但是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提高效率才应该是我们真正的关注点,才能真正帮助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在一件件事情的完结中获得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尝试把更多的精力留给白天,协调好生活、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关系,把夜晚交给放松的自己,我们才能更好的从早睡早起的良性循环中继续自己的奋斗的脚步。

夜深了,你怎么还不睡?从今天开始,不要再试图用手机、电脑延长自己的精力和事件。在熄灯断电后,给自己一点压力,尽早结束手头的活动,让紧张了一整天的自己从休息中获得新的能量。熄了灯后,向世界说声晚安,明天再见。

编辑:B_zhangyiran  审核:赵琳琳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