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综改访谈】科技创新机制改革:让高原上崛起高峰
作者
王鹍燕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5-06-05

分享

编按:科研发展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抓手。此次综合改革要通过依靠团队“谋大事”、加强协同“干大事”、持之以恒“成大事”,重点解决学校科研有“高原”无“高峰”的问题。如何加强科研内涵式建设,全面提升科研质量,《工学周报》记者就有关问题对话科研院有关负责人,就学校当前综合改革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政策环境、需要突破的问题瓶颈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了学校科技发展综合改革的整体思路。

记者:请您分析一下学校当前的综合改革面临着怎样的发展机遇与政策环境?

曹洪亮:海洋强国战略实施为相关行业带来长期发展机遇。我校作为以“三海一核”为特色的研究型大学,在大型水面舰艇、低噪声潜艇、舰艇配套系统和设备、前沿国防技术等军工技术领域,在高技术船舶、深海工程装备、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等民用技术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有机会成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此外,核电重启也为我校核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另外一个战略机遇,同时也是政策环境,就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势”不清楚,“大事”就谋不好,所以我认为掌握政策很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科研成果转化不再需要主管部门审批,完成单位可以自行决定转让或许可使用,成果完成人可以享有单位的奖励(比例不低于50%),可以持有股权或期权,大大激活了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实现产业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文件还提出了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的任务,明确了科研绩效的基本政策,释放了科学认定科研人员创新劳动价值的强烈信号。《意见》共31条,改革与发展的内涵非常丰富,值得深入学习和领会。总体来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于高校科研工作的影响,首先是科研人员的基础研究工作将产生直接效益,根据创新质量,可以取得绩效奖励;其次是技术创新成果不光要“有用”,更要“真正应用”,应用了还有回报。简单来说,所谓“创新驱动”,就是说科技与经济不能脱节,科学研究不光要有创新成果,更要有驱动经济发展的实际贡献。

记者:结合学校科研发展的现状,谈谈学校推进科技发展综合改革需要突破哪些问题和瓶颈?

曹洪亮:学校科技工作面临的问题,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果没有过去若干年科研总量的快速增长、国家自然基金和重大科研项目的迅速增多、科技奖励和学术论文的“质量双升”,今天我们所诉求的应对国家战略需求能力、重大科技产出和重大行业贡献都还无从谈起。以上海交大等先进高校和部属另外6所高校作为参照系进行比较,我校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院士、长江、杰青等高端专家学者的数量明显不足,导致进一步汇聚外部优秀人才的能力不足;第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较少,导致论证和承接国家重大创新任务的能力不足;第三,组织和完成重大创新任务能力不强;第四,学术影响偏弱。

从科研型态上来说,我们还以“游牧式”和“农耕式”科研型态为主,缺乏跨团队、跨学科、跨学院的协同创新氛围,迫切需要向“合作式”和“平台式”科研转型。因此,从目前学校的科研现状来看,综合改革、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记者:请谈谈我校科技发展综合改革的整体思路。

曹洪亮:改革的整体思路,突出了“问题导向”,聚焦问题,提出措施。总体目标就是让初步形成的科研高原,进一步崛起科技高峰。

一、构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创新机制,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目前我校的科技创新工作机制,主要是着眼于科研项目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层面,自主凝练和有效应对国家重大技术需求、重大创新任务的机制尚不完善,服务能力尚需提高。重大创新平台、高端创新人才、重点计划领域专家等数量不足,国家重大专项参与较少,支撑领域拓展的重大科研项目不多。针对存在的问题,综合改革提出构建三个机制:一是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研发平台建设与发展机制;二是有利于重大方向凝练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组织机制;三是围绕重大创新任务的人才汇聚机制。通过三个机制的构建与实施,营造全校上下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谋事、做事、成事的浓厚氛围,支撑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显著提升。改革进展的标志:一是主体学科谋划重大创新任务的组织论证活动增多;二是应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大科研项目增多;三是对其他学科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二、构建面向技术创新与服务支撑的协同机制,提升行业引领能力。我校的协同创新尚未形成良好氛围,校内外科研活动的组织协同不够,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不足,行业战略层面的重大技术方向引领能力不足,服务贡献有待提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革思路:一是制定以行业特色为核心的重点领域技术发展路线图,解决“做什么”的问题;二是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学术团队联合攻关的校内协同机制,解决校内协同创新的问题;三是绑定船海核行业龙头企业,构建创新资源深度融合、开放共享的产学研协同机制,解决外部协同创新的问题;四是探索组建彰显学校优势特色、汇聚学校及行业智力资源的高端智库,解决重大科技发展事项影响力不足的问题。通过四项措施,进一步促进校内外自觉的协同创新活动蓬勃开展,学校政策保障有力、服务到位;彰显学校行业引领能力的重大创新活动涌现,行业引领地位凸显,力争“深海工程与高技术船舶”协同创新中心获得教育部认定。

三、构建创新成果转化的促进机制,提升服务国民经济发展能力。当前,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少、转化效益不高、科技产业规模小。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革思路是:一是构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环境,明确政策导向;二是强化资产经营公司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平台作用,探索创办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基地。通过改革,激活科研人员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渠道畅通,平台服务保障到位的良好局面,有力支撑学校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四、营造追求卓越的学术氛围,提升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目前,我校的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学术影响力不足。与兄弟院校相比,在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学科ESI排名、高被引和热点论文排序、科技学术交流情况等方面均存在差距。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革思路是构建三个机制:一是以知识创新成果为导向的学术能力提升机制,解决“水平”的问题;二是有利于高水平学术交流的保障机制,解决“交流”的问题;三是有利于广大教师积极争取高层次学术兼职的促进机制。通过改革,全面激活学术氛围,相关领域涌现一大批有较高影响力和话语权的著名专家学者。

五、构建灵活高效的科技管理与服务机制,提升管理水平。我校的科技管理与服务工作流程有待优化,科技服务尚不够到位,科技发展相关政策制度的系统性有待加强,尚未形成政策合力。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革思路:一是构建灵活高效的科技管理与服务机制,科技管理与服务专业化、扁平化,校、院、学术团队科研信息相互流转畅通高效,解决管理质量与效率的问题;二是启动以代表性成果为核心的院系科技评价,激活学院科技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管理体系化建设,健全完善科技工作与学科建设、条件建设、设备共享、安全保密、科技宣传、科技档案等方面工作的政策协同机制,形成系统合力。

审核:coast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