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黑龙江日报】发扬哈军工传统,为强国建设再立新功
作者
霍萍 刘涛 赵琳琳 赵一诺
来源
黑龙江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4-03-04

分享

原文链接

向总书记汇报 请总书记放心|发扬哈军工传统,为强国建设再立新功

哈工程船舶学院极端海洋环境与舰船力学团队获得2023“感动龙江”年度群体。

实践团在机械组学习。

哈工程教授倪宝玉受邀航行北极航道,进行极地实船数据测试。

实践团深入常规岛参观。

哈工程“‘核’你在一起,感受核魅力”实践研学团。

哈尔滨工程大学。图片由哈尔滨工程大学提供

□霍萍 刘涛 赵琳琳 本报记者 赵一诺

2023年9月7日,注定成为哈尔滨工程大学载入学校史册的荣耀时刻。

校园内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洋溢着喜庆气氛。恰逢哈尔滨工程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哈尔滨工程大学,了解学校发展历程和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作出的贡献,察看教学科研成果展示。

春华秋实七十载,哈尔滨工程大学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奋力打造船、海、核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一批批大国重器上镌刻下哈工程印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哈尔滨工程大学要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紧贴强国强军需要,抓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再立新功。鼓励青年学子要树牢科技报国志,刻苦学习钻研,勇攀科学高峰,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绽放青春光彩。

殷殷嘱托,指引航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哈工程铸魂育人、强军强国、扎根中国大地办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近半年来,哈工程师生以前所未有的奋斗之姿投身立德树人、兴海强国的行动中,投身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科技创新主战场。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姚郁说,“学校始终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牛鼻子’,不断深化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特色、国防底色、工信特色、船海特色、龙江特色,引导人才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中体现新价值,在服务行业急需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展现新作为,在改革创新中赢得新发展。”

敢为人先 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无论是奔走于湖海之间做实验,还是在课堂上教书育人,亦或是发现难题伏案进行基础理论研究,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励着我跨过一个个难关、攻克一个个难题。”日前,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教授张阿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来校与师生亲切交流时的讲话,依然倍感振奋。

近半年来,他所在的极端海洋环境与舰船力学团队,从气泡动力学方程、模型算法、基础工业软件、试验技术,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均有所突破。

深海勘探,如同给地球做B超,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传统的海洋勘探“B超机”高压气枪只能勘探4公里深度,导致此前我国勘探装备严重依赖进口。为破解这一难题,张阿漫团队经历18年科研攻关,终于在基础研究上取得突破。团队建立了气泡统一方程,且将这一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新一代深海勘探气泡震源装备的研发,不仅实现了国产化,勘探深度、算法和反演功能还优于国外技术。

近日,哈工程船舶学院极端海洋环境与舰船力学团队获得2023“感动龙江”年度群体。“作为一名海洋装备领域科技工作者和全国政协委员,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再立新功,我责无旁贷,必须冲锋在前。”张阿漫说。

几十年来,哈工程科技工作者们始终保持着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韧劲,聚焦国家战略集智攻关,以一项项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在科技强国、海洋强国的进程中担当作为。

“将论文写在大国重器上、写在尖端装备上”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师生的科研理想。为攻克我国极地领域亟待突破的难题,哈工程船舶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春阳坚定地选择了极地装备技术研究方向。2018年2月,为获得冰区载荷的第一手实验数据,他与团队顶着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进行冰力学性质的现场实验。极寒天气中,他们冻得上牙磕下牙,手也不听使唤,连续工作十余天,为后续冰载荷数值研究提供了宝贵数据支撑。王春阳说:“每逢气馁时,我都会想起导师对我的教导。一项科研成果从无到有需要漫长的过程,‘哈军工’人都能坐得住冷板凳、吃得了苦。作为哈工程的年轻一代,就要挺膺担当,奋力拼搏。”

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殷敬伟表示,未来,哈尔滨工程大学将继续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矢志不渝打造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力量。

双轮驱动 构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新模式

这个寒假,哈工程学子“‘核’你在一起,感受核魅力”实践研学团成员过得很充实。他们走进海南昌江核电站,实地参观在建“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和“玲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在深入了解核工业辉煌历程中,近距离感受国之重器的气势磅礴。

作为“中国制造”的靓丽名片,“华龙一号”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已走向世界。研学成员们走进在建的“华龙一号”、 深入“玲龙一号”施工现场,触摸祖国新能源发展的强劲脉搏。

“研学之旅将我从象牙塔带到核电站,一路上,我深刻体会着每一位核能源工作者严谨务实的工匠精神。”实践团成员、哈工程2022级应用物理学专业学生王洪硕收获满满,“在遥远的海南,哈工程67位不同专业的校友为中国的核电事业发光发热,希望自己能成长为他们其中的一员,为中国的新能源事业贡献力量。”

在海南核电科普展厅,同学们深刻感受核工业魅力,纷纷写下“服务能源强国建设,在实践中绽放青春光彩”的誓言。“作为海南岛的岛民,我深知核能发电对于岛上持续且高峰的用电需求的重要作用。几天的研学,让我对核电站的专业性、安全性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增强了我对核电生产发展前景的信心。”哈工程2022级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学生李婕妤感言。

丰富而充实的实践研学活动是哈工程核学院利用学科与行业优势为本科生打造的“第二课堂”。2023年,为培养适应和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拔尖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哈工程构建“书院+学院”双轮驱动的本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横向贯通。

2023年12月,哈工程新时代本科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大会召开,14个书院挂牌成立,在实践育人、资源优势、师资力量等方面各自发挥育人功能,双轮驱动助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学生们成长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打下坚实基础。

“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将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本科生凝聚在一起,打破学科壁垒,有助于青年学子挖掘自我潜能,选择个性化的学习和成长路径,更加合理地规划适合自己的大学生活。”哈工程校长助理耿敬说,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本科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将强国强军需要融入专业建设,加速实现全校各专业全要素数字化、智能化、国际化转型升级,奋力开创本科教育新局面。

引育并举 打造“永不褪色的国家队”

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里,有一片杏林,这是70年前创业者们栽种的,寓意“为党为国育英才”,年复一年,枝繁叶茂。一批批铸造国之重器、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奋斗的卓越人才从这里走向祖国各地。

“要从‘我会干什么就干什么’,向‘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转变。”在哈工程举办的第八届海内外青年学者兴海论坛上,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倪宝玉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正值入职10年,这位37岁的年轻博导已获评工信部首届“工信杰出青年”。

创新提出高速水射流破冰方法、突破冰载荷高精度预报技术难题、研发国内首个“极地气垫破冰/运输平台”……如今,工信部极地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倪宝玉带领团队继续向海进发、破浪前行。倪宝玉说,有机会在极地船舶这项国家重大战略中心无旁骛搞科研,得益于学校实施的“人才强校战略”。

哈工程持续把人才发展作为第一资源,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和学科发展,汇聚一批领军人才、培育一批青年人才,加强教师育人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引育并举,加快构建船海核领域卓越拔尖人才新高地。

为助力青年人才成长,哈尔滨工程大学实施“一人一策”创新举措。针对“0-1”突破、国际合作等不同科研领域,学校设置各类自由探索基金,配备科研启动金,解决青年人才起步难问题。

系列举措充分激发了人才队伍的内生动力,一批批同倪宝玉一样的青年骨干正拔节成长,带领团队不断将目光锁定在学术前沿,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科学技术难题。

为进一步集聚人才,哈尔滨工程大学大力实施“以才引才”,吸引数十位从事基础研究的优秀海内外青年教师加入,超常规打造实验测试环境,支撑前沿领域基础研究。自2022年7月以来,聚焦非线性物理学、纳米光学、柔性电子学等领域,超纳中心引进17位顶尖科学家,共有110名国际优秀人才来到这里,投身学校发展和建设事业。

阳春三月,哈工程校园里3万名在校生如同杏树一样,茁壮成长、根深叶茂。在新征程中,哈工程“红色气质”将愈发闪耀。

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书记高岩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学术前沿,不断打造“顶天立地”的高水平学科团队,打造船海核领域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再创新的辉煌。

原文链接:http://epaper.hljnews.cn/hljrb/pc/layout/202403/04/node_05.html


编辑:董昕瑶  审核:董昕瑶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