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黑龙江日报:社会眼|科技感爆棚!三项大赛“点燃”哈工程之夏
作者
赵一诺
来源
黑龙江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1-08-01

分享

夏日,室外“泳池”搭起来,航行、下潜秀起来,电子火花动起来,小小竹条架起来......虽然已经进入暑假,但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校园精彩纷呈。在这里举办的多项科创比赛吸引了众多青年学子,全国各地的学生们齐聚于此,在激烈的交锋中,互相学习,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海”上争锋 逐梦深蓝——第十届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东北赛区)

7月11日是第17个中国航海日,也是纪念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日子,第十届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大幕拉开,来自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2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船海学子齐聚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奥列霍夫广场,用智慧和创新逐梦深蓝!

参赛选手与老师共同深入交流作品

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是一项综合性竞赛项目,是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内最高层次、最大规模与覆盖面最广的竞赛,代表了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大学生创新竞赛的最高水平。第十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暨2021年“海上争锋”中国智能舰艇挑战赛(东北赛区)共收到186件参赛作品,经过激烈角逐,在主观类竞赛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共有6件作品获得一等奖,12件作品获得二等奖,13件作品获得三等奖。

比赛过程中,各支队伍充分展示出他们的智慧与创造力。在答辩现场,参赛选手结合虚拟动画与仿真结果向各位评委认真细致地介绍着他们的创新思路和作品前景,同时对评委老师提出的疑惑认真解答,对提出的建议虚心采纳,争取作品的进一步完善。

新型水陆两栖仿生海蟹机器人

新型水陆两栖仿生海蟹机器人,模仿水母的运动,采用螺旋桨喷水和机械臂拍动的复合推进模式,通过万向舵调整前进方向,同时利用水母腔体内装置的模块化设计,实现监测感知周围环境并自主避障。

人机交互式水下作业ROV(遥控无人潜水器)

相比于传统水下作业型ROV的设计,人机交互式作业型ROV能够给予操作者直观的作业反馈,降低操作者的学习成本。同时,优化多自由度机械臂相对于人手臂弯曲的模拟合理程度,采用柔性鳍条机械爪,更好地适应不同形状物体的抓取。

双模式仿生水下机器人

双模式仿生水下机器人属于新型水下仿生机器人,它最大的特点是兼具游动模式和爬行模式,从而可以集UUV的巡航探测能力与ROV的定点作业能力于一体,为水下机器人作业流程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以应用于海底资源采样、海底电缆检修等领域。

基于AR技术的智能水面水下搜救艇

智能水面水下搜救艇采用3D打印船体,船体呈U型,便于使用者趴伏其上。利用两具的泵喷式推进器驱动,操作安全机动迅速。可遥控和人工操控,实现无人驾驶救援、岛屿之间运输和水下探测。手持式通讯距离1km,基站式情况下通讯距离4km。

电子火花,一触即发——第十六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东北赛区决赛

7月13至14日,“兆易创新杯”第十六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东北赛区决赛在哈工程举行,共有28所高校的576项技术赛作品报名,参赛规模创历史新高。经过初赛评审,116支队伍晋级赛区决赛。

比赛现场

哈工程报名参加技术赛138项,获得赛区一等奖35项、赛区二等奖35项、赛区三等奖51项,“电磁探路者”“电磁突击队”两支队伍被评为最佳创意人气奖。近3万网友通过学校官方抖音号、B站、微信视频号在线收看精彩赛事直播。

该竞赛在促进人才成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学们通过本次比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激发了研究兴趣和创新激情。

基于大数据挖掘的电磁环境画像系统

作品“基于大数据挖掘的电磁环境画像系统”所设计电磁环境画像系统创新性地提出数据驱动的“电磁环境画像”概念,并将知识表达与电磁环境分析相结合、实现“网”和“流”的电磁环境关联关系挖掘与动态表达。

水声定向通信网络系统

作品“水声定向通信网络系统”研制了国际首个定向收发水声通信组网节点,完成了国际上首次大规模水声定向通信组网实验,联合水声通信与4G无线通信实现了水下环境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上云。

基于光谱仪的水果糖度检测系统

作品“基于光谱仪的水果糖度检测系统”为一种基于光谱仪的水果糖度无损检测系统的设计方案,能够在不破坏样品的同时,快速准确地对水果的糖度进行检测。作品克服了传统检测方法取样时间长、步骤繁琐、取样不全面和有损检测的缺点,给果农、水果销售商为水果的品质分级以及生产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电磁狼群”—智能分布式协同通信干扰系统

作品“’电磁狼群’—智能分布式协同通信干扰系统”是研究基于人工智能和分布式的协同通信干扰技术,搭建可支持三对三的分布式对抗演示系统,实现对多辐射源目标实时侦察,快速定位,精准识别和智能高效干扰。同时,作品集信号侦察、识别、定位和干扰于一体,推动认知电子战设备集成化发展,适用于跨领域协同和集群作战场景、重大会议防窃听等信息安全场景、通信组网系统性能评估场景。

小竹条,大智慧——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黑龙江分赛区)

小小竹条,却承载起沉重负载;纤纤结构,竟不倒于百倍之重。

7月14日-16日,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黑龙江分赛区)在哈工程举行。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全省19所高校、4所中学,89支队伍切磋技艺、相互交流、共同协作,利用科学的力量、集体的智慧,搭建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创作出闪烁着科技之光的佳作。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是土木工程学科的最高水平学科竞赛。竞赛中每组使用相同的工具、物料,在3名队员的相互协作下,搭建制作木质结构的框架,考验的是选手对力学知识的掌握,以及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比赛现场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选手开动脑筋,精心制作,不敢有一丝马虎。平凡无奇的小木条,在队员们巧妙的创意下,不仅是作品,更像是一件件艺术品。经过一整天的打磨,外形各异的作品火热出炉。平淡无奇的木条,在选手们的巧手下,变成了一件件外形美观、结实耐用的艺术品。

专家对各组队伍模型质量检测、核对,并认真记录。在模型的制作和加载后,专家对各小组的模型在称重、创新性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分,并对奖项进行最终评定。

专家组对各作品进行综合评分

7月16日,模型加载环节是考验各队伍团结协作、心理素质、技术水平的综合环节。哪种结构的模型最耐用,哪种外形的模型最结实?经过这个环节,便可见分晓。

参赛队长们或总揽全局巧指挥,或团结互助亲上阵。队员们或屏神凝息轻慢放,或小心翼翼稳模型。大赛里的每一种结构,都可能是经典之作。结构里的每一种力学,都可能是未来的破难要诀。每一根木条都象征着参赛队伍的汗水,每一种结构都凝聚着参赛队伍的智慧。

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来自黑龙江工程学院的“黑工程第五队”获得特等奖;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2支队伍获大学组一等奖;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等3支队伍获中学组一等奖;哈尔滨工程大学获得团队一等奖、优秀组织奖。

原文链接:http://h5.hljnews.cn/h5/detail/normal/4353710162658304

改革网:http://www.cfgw.net.cn/2021-07/29/content_24979433.htm

编辑:朱虹  审核:朱虹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