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邓三瑞:我与新中国第一艘自研潜艇
作者
霍萍 肖飞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6-03-18

分享

编者按:深化“三海一核”办学特色体系化建设,给了我们一个梳理学校特色办学历史的良机。“三海一核”特色办学方略的形成,凝结着工程大学人对办学使命的坚守,汇聚着学校主体学科的成长脉络,浓缩着师生校友们的人生变迁。当我们选定从学校优势技术方向起步,去追溯特色办学的历史、走近特色建设的今天、展望特色发展的未来,那些曾经、正在和即将服务贡献于我国“三海一核”战略领域科技进步的广大师生们,自然就成为这个故事的主角,他们的讲述将为观者呈现一部生动的工程大学“三海一核故事绘”。

【人物名片】

邓三瑞,1958年开始了新中国第一艘试验潜艇的设计,其后担任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设计工作总体顾问,被誉为“中国潜艇之父”,该艇1974年正式编入海军序列;1984年被联合国聘为海军军备竞赛研究专家组政府专家,进行全球海军军备竞赛咨询研究;他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黑龙江省造船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长;他自1953年起任教于哈军工海军系,著作有《系统工程与控制导论》等,后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院长(1983—1987);20世纪90年代初,主持领导了我国第一台智能水下机器人的研制工作;2005年,被授予哈尔滨工程大学“终身荣誉教授”称号。

【记者的话】

水下潜器与智能水下机器人是我校多年来“三海一核”办学特色积淀而来的一项标志性成果。追根溯源我校潜器的发展历程,有一个绕不开的开拓者,就是哈工程人心中很敬重的“先生”,今年已经87岁的邓三瑞教授,他被誉为“中国潜艇设计的先行者”。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邓三瑞作为总设计师,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艘常规动力实验潜艇,其后,作为总体顾问,参与研制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新年我们随学校领导一同拜望了邓老,削瘦但精神矍铄的他,讲起新近阅读的佳作轶事,依然思维清晰见地独到。听闻我们想为特色办学寻求历史“故事”,老人略略思忖说,故事讲不好,一二事可以。求真已成为老人一生行事的品格。访谈之事既定,邓老将如何为我们开启一扇历史之门……年后,当记者再次叩开了邓三瑞教授家的房门,一身黑皮半大衣,一把朱漆木凳,老先生已经早早等在门前迎接了。他说:历史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要了解它的前因后果,才能知道现在是怎么得来的。我就讲一讲我经历的和所知道的吧。

2016032309313014.jpg

邓老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2016032309313086.jpg

“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听闻宣传部来客,老先生特书以赠。

2016032309313065.jpg

由海军工程系青年教师邓三瑞作为总负责人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艘实验潜艇。

该艇长15米、重约30吨,1959年底在旅顺海试成功。

2016032309313005.jpg

1960年邓三瑞在31号楼一楼大厅作工作报告

2016032309313085.jpg

2016032309313068.jpg

1992年哈船院代表团参观俄罗斯科学院海洋技术问题研究所,邓三瑞教授在座谈中讲话

【人物故事】

从“小半拉子”到潜艇专家

我1949年考入交通大学,读造船系。当时各行各业对于人才很渴求,周恩来总理批示,把4年制的本科学习,缩短为3年。我在大三的时候先是参了军,被派到江南造船厂学习放样(就是把船的图纸小样按照一比一的比例放成大样。当时的船厂,都有放样间。)和电焊等造船技艺。而电焊,是当时新兴起的一项先进技术。

学会电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又被保送到军事干部学校,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海军学校,俗称大连海校,当时全国军事造船技术水平最高的地方,继续学造船。

1953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成立后,我任教于海军工程系。当时,教员都要不停地学习、进修、提高。要永远地学习,永远有前进的空间。当时哈军工的教授,数学家卢庆俊,善谈函数论,我听过他的课,他很凶,要求很严格。当时在哈军工,你可以随时选择愿意学的方面和老师。

刘居英主持哈军工日常事务时,作了一个决断,不提倡教员们“抱大个”,(刘居英管老师外出搞工程叫“抱大个”)他认为工程上的事情由学校来做不合适,学校应该研究更为高深的专题。学校应该帮助工厂攻克那些解决不了的问题,钱学森原来在美国就是做这样的事情。其中,数理化基础理论是解决这些难题的基础。就像一个食物链一样,“一门吃一门”,将工程问题与基础理论贯通起来,既解决了问题,又使大家都得到发展。

还说一件事情,1956年,中央要制订十二年科学规划。我很荣幸地被军方选派去参与规划的制订。当时我军衔只是中尉,在华罗庚、梁思成等大专家面前属于“小半拉子”。规划确定了中国要造自己的水面舰艇、核潜艇和原子弹。后来这些事情果然都做成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潜艇技术领先全球,不但航速快而且隐秘性很好。美国与前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在造潜艇方面,都奉战败国德国为老师,我们再向前苏联学习。

中国当时拥有的几艘潜艇,都是购买苏联改装的。教师中有很多是苏联专家和有过留苏经历的中国专家。当时的大连海校学员大多来自于清华和交大,我们将造潜艇的基础知识和理论通过苏联专家的手基本掌握了。当时,还从苏联取得了一项重要帮助就是转让制造,就是引进苏联造潜艇的设备、钢材、工艺,按照苏联提供的图纸,由苏联专家指导,在中国制造。潜艇和水面舰艇,都按照转让制造的办法造出来了。从苏联转让制造装配起来的潜艇1957年在江南造船厂下水。在这个过程中,我进一步掌握了潜艇建造的整个流程和技术,中国潜艇研制的基础渐渐建立起来。其后,我在哈军工是唯一学过军事造船的专家,带领学生到上海,开始中国潜艇的设计。

[1][2]下一页

编辑:赵琳琳  审核:小飞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