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学霸”的科研之路
——访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黄玉龙
作者
易春晓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6-03-24

分享

人物简介:黄玉龙,自动化学院博士;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发表SCI论文14篇,其中,《Automatica》期刊论文1篇、一区SCI论文6篇;已发表或录用EI论文12篇,其中,《自动化学报》期刊论文5篇、一流国际会议论文2篇;已授权专利1项。先后参与了“基于扩散式信息融合的空间分布式变阶数自适应网络滤波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鲁棒非线性网络滤波方法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特区计划项目。2015年,参加ICIA国际会议和IEEECDC国际顶级控制会议;2016年,参加ICASSP国际顶级信号处理会议,并均在分会场宣读了自己的文章。

黄玉龙学习成绩优异,以平均成绩93.2分排名学院第一,2013年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5年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学霸”。其实,读本科的时候,他也有过迷茫。他曾沉迷于网络游戏,然后在考期突击备考。是什么促使他华丽转身?就让我们一起探寻一下黄玉龙的“学霸”养成之路吧。

“安慰奖”背后的精彩

本科期间,黄玉龙沉迷于网络游戏,并不是一名刻苦努力的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数学建模大赛,激起了他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之后,他多次参加各类电子设计大赛,虽然并没有取得突出的成绩,只获了一堆“安慰奖”,但他却从此与科研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黄玉龙看来,每一次努力都不会被辜负,在对的时间里坚持做着对的事情,就会有收获,踏出每一步坚实的脚步,都可以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数学建模大赛提升了我的创新思维能力,而电子设计大赛则培养了我的软件运用能力,对我研究生期间参与科学研究很有帮助。获奖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是,我从中学到了有用的知识。”

在这些“安慰奖”的背后,黄玉龙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为了给自己今后的科研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黄玉龙更加专心地学习各类专业知识。课堂上,他全身心投入,踏踏实实弄懂老师讲的内容;课后“泡”在图书馆,广泛涉猎专业知识。为了在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黄玉龙还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有计划地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时,网络游戏再也激不起他的热情,因为他找到了更有意义、更喜欢的新“游戏”。从此,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对他而言,已变成了一份浓厚的乐趣和一种执着的追求。

做科研,导师很重要

在明确了目标之后,黄玉龙幸运地为自己找到了一位“领路人”。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导师张勇刚教授一直是他的“指路明灯”。

“日复一日地做科研,是令人望而生畏的”,黄玉龙也曾望而却步。为了提高他的科研素质,从本科毕业设计开始,张勇刚教授就手把手地教黄玉龙如何做科研,一点一滴地培养他严谨的科学思维和学术思想。在导师的引导下,黄玉龙逐渐走进了科研的大门。

刚开始,黄玉龙在论文写作上也是一只“菜鸟”,“文章经常被改的面目全非,甚至看不到原文的影子”。为此,他一度非常沮丧。张勇刚教授鼓励他说:“写作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的过程,完成了一篇文章,就是一个学术的进步。从我修改的内容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这又是一个进步。”在张勇刚教授的引领下,黄玉龙的论文写作不断突飞猛进,如今,已累计发表了14篇SCI论文。

“研究生不能总想着怎么毕业,怎么写文章,而忽略了踏踏实实做研究的重要性。要多读文献资料,广泛摄取知识,发表文章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黄玉龙在多年的学习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一篇篇论文的“出炉”是水到渠成的。

“发文章,心态很重要。”黄玉龙总是这么跟学弟学妹们说。《Automatica》是国际顶级学术期刊,黄玉龙第一次向《Automatica》投稿被拒以后,他打起了“退堂鼓”。张勇刚教授告诉他:“像《Automatica》这类国际顶级期刊很多人投了很多次都未必能中,你不能失败了一次就放弃,要有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勇气。”张勇刚教授与黄玉龙一起努力,一点点汇总问题,讨论创新点,反复修改再投。前后共花费了两年时间,共投了五轮稿件,最终被《Automatica》所有的评委和主编所接受。

“做科研,导师很重要。”有了张勇刚教授的引领和教导,黄玉龙迅速地成长起来。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在黄玉龙的心中,对自己的导师满满都是感激。

不断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

“广泛的交流可以汲取更多的学术养分,了解国际学术大腕们的最新学术观点,近距离与他们进行交流,对我们发现新的学术方向和创新点很有帮助。”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勇敢地“走出去”,黄玉龙看到了“大不同”。

2015年12月,黄玉龙参加了IEEECDC国际顶级控制会议。这是他第一次参加高端国际学术会议,不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深深地影响了他未来的科研之路。会议之前,黄玉龙以为自己已经做好了在会场发言的充分准备,但当他真正与其他参会人员接触后才发现,自己的准备与别人相比还差得很远。“我在开讲前20分钟还在努力修改自己的PPT,总是觉得差了好多。”为了能够在会场上清晰流利地进行发言,黄玉龙与张勇刚教授在宾馆里一遍又一遍的演练,直至达到现张嘴就来的程度。这一次的经历,使黄玉龙认识到自己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黄玉龙向记者分享了一些自己参加国际会议的经验:“首先要注意会议的流程,留意有哪些分会场,不仅要明确大会的主题,还要了解每个分会场的议题。其次,还要为大会发言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胸有成竹地走进会场。”

当谈到自己的未来规划时,黄玉龙笑言:“我希望能够成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跟学生一起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在他看来,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如今,黄玉龙正在积极争取出国深造的机会,“趁年轻,多积累一些科研经历,才能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

编辑:B_kongjinzhen  审核:B_kongjinzhen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