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重点实验室的精神流淌在他心中
——记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船舶学院博士生姜言清
作者
安力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6-05-26

分享

他是船舶学院参加科研和试验最多的博士生:作为技术骨干参与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作为技术负责人的7项;参加大规模海试3次、湖试3次、水池试验10余次;作为重要技术骨干参与的部级及以上项目7项,其中一项获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

他是重点实验室在读博士期间取得成果最多的博士生:研究生期间,完成学术论文12篇,其中SCI期刊论文6篇,EI期刊论文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5项。

他是我校在读博士中累计献血最多的博士生:累计献血8800ml,相当于成人献血22次,一个人的全身血液循环献了两轮。

他,就是2015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校研究生“学术之星”、水下机器人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12级博士研究生姜言清。

认真细致做科研科研

对一个研究生来说,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命题,姜言清是这样定义的:一个工科学生,如果没有科研工作,就不会有学术成果,就难以在领域内占领一席之地。

姜言清自豪地说自己极其幸运,能够加入水下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到现在,5年半过去了,他越来越肯定自己的选择,而且越来越热爱这个集体。他所在的实验室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国内水下机器人领域的排头兵,在国际上具有很高知名度。这里有雄厚的硬件资源作为科研的平台支撑,有“做不完”的科研项目。

他说自己的科研生活是快乐的,自己所参与的三次大型海上试验、三次湖泊试验、十余次水池试验是令他终生难忘的。每当试验之时,身怀绝技的老师、同学、师兄弟和工人师傅团结在一起,共同面对挑战的感觉鼓舞人心。实验室里,没有只需一个人就能完成的科研项目,急人之所急,是一种优秀的团队协作品质。

经过十余年的技术积累,水下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发了国内独具特色的微小型水下航行器系列。微小型水下航行器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布放回收方便,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但微小型的硬件条件限制了其航行过程中对抗海流的能力,因此,只有在软件上进行控制算法的升级,才能实现满足新型任务下精确路径跟踪的需求。

对载体控制系统的改造计划让姜言清魂牵梦绕,真有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决心。他白天紧锣密鼓地进行试验的同时不断思考,晚上查阅文献,一种新型的智能制导控制方法在他脑中很快形成了。说干就干,在算法的正确性获得了老师和师兄们的肯定后,他便开始编写代码。试验每日花费巨大,他一刻都不敢怠慢,仅用3天时间便实现了跟踪更加精准的智能航线跟踪制导控制器,更新了控制系统。新的控制器鲁棒性非常好,仿真情况下能够达到米级的水下跟踪精度,海上试验也能达到与仿真试验接近的跟踪效果,实际使用的控制参数,几乎完全移植了仿真的值。在流环境复杂的海域,对航线的跟踪偏差不超过2.0m。最终,该项目顺利通过了验收、鉴定,并获2015年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3年国庆节,实验室派出仅由7人组成的小组(80后3人,90后4人)外加满满一卡车设备赴龙凤山水库,进行某水下航行器的验收试验数据采集工作。试验时间紧迫、队伍年轻、设计初期的载体“桀骜不驯”。压力面前,姜言清没有退缩,需要讨论的时候献计献策,需要出力的时候捋臂揎拳;白天坚守试验现场,夜里自告奋勇通宵进行电池充电、程序维护等工作。他说,那一次自己体会到了脑力和体力双重达到极限的感觉。

踏实勤奋做学术

说到“学术论文”,姜言清显然有要给笔者上一堂课的气势。丰富的科研经历,让他积累了珍贵的实践经验以及学术成果:十余篇学术论文被SCI/EI检索,其中,作为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SCI论文3篇(含JCR分区船海类国际排名第一的《OCEAN ENGINEERING》1篇),累计影响因子2.391,EI论文2篇(全部发表在机器人领域国内排名第一的《机器人》杂志)。

姜言清认为,自己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得益于导师李晔教授不厌其烦的一句话——动笔记下你最近的工作。因为,经常性地记录,不仅让自己的工作留下了痕迹,而且也锻炼了他的写作能力,通常写着写着,就成一篇文章了。

姜言清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是在导师手把手的指导下完成的。当时,由于项目需要,姜言清接触到了水下机器人的监控软件,而恰好自己的科研方向在于全局路径规划,于是,他就产生了把二者结合的想法。随后,在论文的撰写、修改、再修改的循环往复中,他得到了李晔老师的大量宝贵经验。于是,在写文章方面,他开始入门了。

论文的投稿方面,姜言清也听取了老师的建议,从高到低,从EI高水平源期刊开始。因为即使论文水平不够而被拒稿,也会从审稿专家和编辑那里得到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让作者受益匪浅。虽然连续遭受两次拒稿,但姜言清痛定思痛,鼓励自己,只要站起来就是在进步,只要进步就一定能成功。

在2014年的一个学期里,姜言清连续接到了三个期刊的录用通知!当时,他是何等的欣喜若狂,之前的沮丧和低谷都烟消云散。弯路的风景依然别致,但只有等到柳暗花明的人才会明白。

两度拒稿,并不表示论文立意陈旧,而是因为研究工作不够深入、不够全面,审稿意见就是努力的方向。所以,每一次被拒稿之后,姜言清都会认真研究审稿意见,并针对每一条意见进行详细更改,然后再投。在撰写第四篇文章的时候,姜言清觉得EI源刊有点满足不了自己的胃口了,开始研究国外的高水平SCI期刊。他首先锁定目标,即寻找水下机器人方向的论文适合投稿的期刊,然后检索了这些期刊发表过的论文,详细研究各自的风格,最后结合自己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撰写论文,从而提高了命中率。

爱字当先做人品

2014年底,姜言清得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卧床2个月。同学和老师们没想到一向结实的他会病倒,更没有人会相信他在4个月后竟然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2015年实验室海上试验。导师曾经劝阻他多次,但执拗的他还是说“关键时候不能掉链子”。

在上学期为期近一个月的水池试验中,因为时间紧张,试验经常做到晚上十点以后。试验中,姜言清带领同学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试验结束后,不管多晚,他一定会坚持写记录,第二天又会最早来到试验现场。一位师弟说:“看到姜师兄的试验记录,我们所有人都为之折服。所谓聪明的人很多,靠谱的人少。姜师兄,靠谱!”。

另一位同学这样说:“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怕痛,积极承担份内份外的工作,在身体不适时,也依然坚守岗位。他为人热情,待人真诚,积极乐观,给我们带来正能量。”

姜言清还热衷于植树、义务家教、捐款、献血等公益事业。5年来,他的献血量已经达到8800ml,可以终生免费用血了。当被问到,你为什么献那么多血的时候,他食指放在嘴边“嘘!”,然后解释道:“其实这些事情,我不希望太多人知道。第一次献血那会儿,觉得这么光荣的事情得和家人说,没想到妈妈听了之后竟哭了,也许是心疼儿子吧。在那之后,我索性就不告诉他们了”。献血之外,他还登记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他戏称自己是一个“悲观”的人,“如果有需要,能做点最后的奉献也挺好”。

姜言清在采访的最后说道:“今年6月我就要毕业了。从进入重点实验室的第一天开始,我就被老师、学长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所感动。我希望自己能够继承实验室‘开源聚才,同心凝智,学用至善,融合创新’的精神,认真做事,勤勉做人,不断前进。”

编辑:B_lijiaheng  审核:B_lijiaheng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